长春南关检察打造“南枫治未然”品牌
网格吹哨 检察响应
秋日里,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的街道社区间总有一抹“检察蓝”格外暖心。
在某街道综治中心窗口,检察官递出的《检察监督业务手册》,让网格员老张瞬间想起居民抱怨的夜间施工噪声问题;社区楼栋里,检察官跟着网格员走访,帮社区矫正对象老于解开跨市工作难题;信访接待室里,一场持续6个小时的耐心讲解,让浦某压在心底30年的“心结”彻底消散……
这些日常片段,都是南关区人民检察院“南枫治未然”品牌扎根基层的生动注脚。
手册传情搭起连心桥
“过去提起公检法,群众对法院、公安很熟悉,却总说‘不知道检察院管啥’。”回忆品牌初创时的困境,南关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门薇的话里藏着无奈。
为了打破这份“陌生”,检察官们带着精心编写的《检察监督业务手册》,走遍全区14个街乡、72个社区(村)。手册里没有生硬的法条,而是把公益诉讼、刑事执行监督等职能用“百姓能懂的话”写得明明白白。
为了让手册“活”起来,检察官们在社区广场设起“模拟咨询台”。有网格员问:“工地没设安全围挡咋反映?”检察官们现场演示如何记录位置、拍摄证据。有社区工作者提出:“社区矫正对象情绪差咋办?”检察官们就结合案例讲帮扶流程。10余场“靶向普法”下来,1200余名基层工作者成了“检察知音”,根据累计反馈的46条线索,成功成案17件。
“现在这本手册,比便民地图还管用!”网格员们的打趣,藏着对检察工作的认可。
哨响即应织密防护网
“网格吹哨,检察响应”的默契,更让这份认可成了守护群众的“实招”。
永春社区网格员小张在走访时发现,辖区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线路裸露,立刻拍下照片反馈。南关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想带着同事们连续一周排查,对30余处经营点位、117台柜体逐个过筛,最终督促消除14处安全隐患,25家换电柜经营变得规范。
社区矫正对象老于的困境,也是达兴社区网格员小刘“吹哨”后解决的——得知老于要赡养聋哑母亲、抚养3个孩子,却因缓刑不能跨市工作,检察官专程赴外地考察工厂,帮他获批跨市活动申请。
“现在日子有奔头了!”回访时老于的笑容,成为检察官心里最暖的风景。
基层治理工作里,解“心结”比破“难题”更需要耐心。今年春天,案件当事人浦某攥着泛黄的执行裁定书冲进综治中心,声音发颤:“吕某都没了,他媳妇拿了钱凭啥不能执行?”
南关区检察院检察官唐俊杰没急着解释,先联动法院执行部门查卷宗,发现吕某妻子的钱是司法救助金,并非遗产。为了让浦某彻底明白,他又通过“一体化”平台请来法援律师,把证据摊在桌上,从“个人债务不牵连家人”讲到“司法救助金是救命钱”,法条掰开揉碎,道理讲得透亮。6个小时过去,浦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原来不是政府不办事,是这钱确实不能动啊!心里彻底亮堂了。”浦某握着唐俊杰的手激动地说。
这样的“一站式”化解,在南关区已成常态。
南关区检察院联合区调解员协会搭起“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双轨平台,遇到商户宫某和倪某因音响音量起冲突、宫某致人轻伤的纠纷,调解员摆事实,心理咨询师疏情绪,检察官释法,最终双方握手言和,既修复了邻里情,又节省了司法资源。
截至目前,南关区检察院已接待信访92人次,化解纠纷386件,化解率超93%,重复信访率下降73.7%,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靶向施策绘就幸福图
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见“南枫”的温度。
遭受性侵的史某曾一度想退学,南关区检察院检察官联动妇联请心理咨询师疏导,帮她申请司法救助金,让她重新回到校园;春节前,265名农民工讨薪无门,南关区检察院联合仲裁、法院开通“绿色通道”,452万元工资一分不少送到农民工手上;面对遭受家暴的张某,南关区检察院检察官贯通惩治犯罪、支持起诉等职能,推动多方共治织密“防护网”……
“他们就像秋日里的‘南枫’,把‘治未然’的暖意吹进群众心里。”南关区检察院检察长崔勇刚的话道尽了创建品牌的初心。
如今在南关区三级综治中心总有检察官的身影,他们通过一次次上门走访、一场场耐心调解、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治未然”从理念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心,让基层治理的暖色调,晕染每个人的生活。
(本报记者刘中全 通讯员单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