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世纪的大风


管苏清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黄梅调子便从青砖墙头漫洇过来。站在怀宁石牌老街的牌坊下,朝阳将镇西河的波纹染成金鳞,忽然明白徽班进京为何要选这里作起点——这满河的水波都是天然的水袖,甩出去便成了绝世的风景。

怀宁小城,处皖西南一隅,却声名赫赫,自东晋建县1600多年,史称皖“首府首县”。行走在古老街巷,脚下石板路似在低吟浅唱,倾诉着当年徽班艺人的忙碌与辉煌。遥想当年,四大徽班自这里启程,浩浩荡荡进京,一举惊艳京城,就此拉开京剧蓬勃发展的大幕。程长庚、郝天秀、杨月楼等一众京剧大家,皆从石牌这片丰饶沃土上脱颖而出,他们的唱腔婉转似流莺,表演细腻如工笔,让“安庆色艺最优”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

幸存的老戏台透出斑驳的藻井彩绘,几位老匠人用丝绵蘸着蛋清补画,孔雀蓝的颜料顺着木纹渗开,像程长庚当年甩出的西皮流水,在时光里浸出沉静的包浆。茶馆里的老者说,从前徽班少年学艺,天不亮就站在镇西河边吊嗓子,水汽裹着声腔飘向京城,最后凝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成了霜。如今,往昔繁华的戏班演出虽已成为泛黄的记忆,可那立于清雍正八年的金鸡戏神碑,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静静见证着石牌戏曲的辉煌过往,让后人得以一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怀宁这一方水土与众不同,镌刻下名字的人那么多。去往独秀园的乡道旁,野蔷薇开得泼辣。踏入独秀园,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园门口的浮雕墙《惊雷》,以栩栩如生的画面,勾勒出陈独秀的一生。步入园中,一尊青铜塑像映入眼帘,那是“五四”时期的青年陈独秀,身着西装,左手叉腰,右手握稿,头微后仰,眉宇间英气勃发。再往深处走去,《新青年》书籍形雕塑格外醒目,背面刻着“敬告青年六条”,这些文字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追求真理。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于四川江津石墙院溘然长逝……

此时,17岁的邓稼先正在美国。他出生于怀宁一个书香门第。在美10年,攻读理论物理,两年不到取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当祖国召唤,他婉谢导师挽留,冲破美国重重阻挠,于1950年8月启程回国。34岁时他担任了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此后,他隐姓埋名,置身荒野,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有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失败,为了找到原因,他命令别人靠后,只身一步一步走进了辐射区,用双手把没有爆炸的核弹抱了回来……

我国“两弹”研制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进程,美国用了七年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中国仅用了两年八个月。1986年7月,癌症晚期的邓稼先提出了唯一的要求:看看天安门。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七尺之躯已许国,长使英雄泪满襟!

邓稼先故居的枣树如今依然结果,当青枣缀于枝头,恍惚还是少年离家时衣襟里藏着的故园滋味。故居管理员指着墙上发黄的照片说:“两弹元勋每次回乡,总要蹲在门槛吃碗炒米,说粒子对撞的灵感是米香里迸出来的。”

黄昏时分登上小市塔,长江在不远处如银丝般的绸缎。忽然想起梅兰芳《宇宙锋》里的唱词:“看长江,战歌掀浪……”此刻没有金戈铁马,只有归航的船儿剪开暮色,恍若当年徽班乘船北上的夜晚,三百年前的板鼓声由远而近,满江星斗都是未出世的唱腔。

江上起风了,那是横贯世纪的大风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