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向高阶跃迁


  打造算力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智算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县域算力经济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算力产业的快速发展,算力经济悄然兴起。

  算力作为数智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技术变革的重要引擎。其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催生了以算力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了资源配置高效、价值交换灵活的经济形态——算力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算力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向高阶跃迁的关键。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算力经济发展在资本、人才、能源要素驱动下,供给侧资源能力持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模式不断创新;需求侧受技术进步和应用深化推动,市场缺口持续扩大。算力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溢出效应,其规模扩张与政策支持有力促进了GDP增长。

  算力经济供需两端同发力

  《报告》认为,在需求端,技术进步与应用深化推动算力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ZB,同比增长25%。越来越多的数据和复杂问题需要高性能计算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进步,许多行业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中,以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此类应用需要处理和分析,并进行复杂的模型训练和推理,对于大规模计算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

  在供给端,我国算力资源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供给模式不断创新。我国持续大力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5年3月,我国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1043.1万架。算力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取得了诸多突破和进展。

  在优化算力供给结构上,我国算力多元化发展持续推进,智算规模增长强劲。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智算规模达748EFlops(FP16),近五年平均增速达49%。算力服务所具备的普惠化、泛在化、标准化特征助推算力成为社会基础公共资源,有效促进了算力供给效率提升。

  算力增长对GDP有正向促进作用

  《报告》指出,算力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算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参与者,还对社会整体GDP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算力规模的增长对GDP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算力规模的增长一方面能够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化和充分利用,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支撑,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成果转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产出水平。算力规模每提升1%,会对应带动GDP提升0.426‰。

  不同地市,算力规模对其GDP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于GDP水平较低的地市而言,算力规模增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财政消耗,但其发挥的作用尚未形成可观成果,因此对于GDP增长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其对于资金的消耗程度。对于GDP水平较高的地市,单位成本的算力资本投入将带来超额甚至指数级的产出增加,从而能够有效拉动GDP增长。

  算力经济政策对于GDP增长具有长效带动机制。以算力枢纽节点政策为例,被选定为数据中心集群的地市,其算力规模每提升1%,会带动当地GDP额外增长0.109‰。即算力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放大算力规模增长对于GDP的促进作用。算力经济政策对GDP的促进作用具有普适性,无论是东部、中部或是西部地市,均会受到政策对经济增长带动机制的影响。

  算力经济政策体系还需持续完善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算力经济已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强化战略布局和前瞻规划,是增强我国全球竞争力的必然举措。

  然而,我国算力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顶层设计不完善、地方特色模式待探索等瓶颈问题。如战略规划统筹不足,制度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区域发展路径模糊,差异化发展模式待探索;关键技术自主性弱,算力经济风险敞口明显;算力融合赋能受限,产业渗透作用有待加强等。

  对此,《报告》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持续优化算力经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对于算力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探索落地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发展。在国家算力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鼓励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独具特色且适宜本地发展的算力经济模式。强化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重点攻克制约算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应用牵引,增强算力赋能作用。构建多部门、多行业交叉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算力对工业、农业、交通、能源、金融和教育等行业的赋能作用。 (辛通)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