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现代城市治理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当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到达一定的阶段,“治理”就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在新形势下,“以治促建”就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表征。实际上,国内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早已进入“以治促建”的城市运营时期。在这些城市里,通过科学、系统、精心的常态化治理,人们就能够将数字、人文、生态等各类要素持续嵌入城市建设体系中,由此,现代城市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关于现代城市建设的“投入”,人们需要具备“完整”意识。仅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当一个城市开通了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路线以后,如果智能化的地铁站点提示图、一键生成式的地铁乘车码、高素质的地铁乘务员队伍以及地铁站周边的环境整治等跟不上,就一定会影响市民的出行体验。因此,如果说非治理投入是现代城市投入的“上半篇”,那么治理投入就是现代城市投入的“下半篇”。因为现代城市需要兼备“软”“硬”两种实力,而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治理投入来形成的。鉴于此,只有把现代城市投入的整篇文章都做好,才能够真正建成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昆明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开放门户城市、重要省会城市、边疆民族城市。得益于区位优势和省会地位,昆明的非治理投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城市工作重心并加大治理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昆明而言,加大城市治理投入,固然有多种着力点,而人文和智能方面的投入尤为关键。一方面,城市治理终究是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实行城市治理的人文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和城市的“双向奔赴”,这既能够让老昆明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又能够使新昆明人有更好的归属感,还能够为来昆旅游、出差、访学等人员提供更佳的体验感。也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城市治理互嵌起来,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关注外来人口、弱势群体以及最一线普通劳动者,“现代化”才能够更好地在这个城市实现“软着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潮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昆明如果过不了人工智能关,那么也就过不了跨越式发展关。对于现代城市治理而言,谁在人工智能上慢半拍,谁就会在治理效果上差一大截乃至有可能落后更多。鉴于此,昆明需要着力于城市治理和人工智能的全面绑定,从而推进“人工智能投入”转化成更多的“城市智慧效应”。大规模的智慧效应是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有助于形成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比较优势。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是建设“六个春城”的重要契机。实力春城、温馨春城、开放春城、绿美春城、幸福春城、效能春城,哪一个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城市治理。“六个春城”视域下的城市治理,就是把治理实践细分为六个赛道,从而进一步做实、做好、做强昆明的城市工作。更大程度地推进“六个春城”城市治理,不一定要多花钱。因为“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主要是指城市治理中规划、精力、作风方面的更大投入,即拿出“绣花”功夫来,这样的治理投入也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为了推进“六个春城”的城市治理,就要树立“花一分钱的财政,尽量办两分钱的事”理念,在“过紧日子”中深化现代城市治理,丰富“六个春城”内涵,并且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投向民生改善领域。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