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古扎丽努尔
9月8日至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疆举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国家媒体负责人研讨班”,来自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的24位媒体人,赴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与伊犁考察,通过实地参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感受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各国媒体人普遍表示,新疆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种植技术和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令人赞叹,当地就业、教育等基本民生也得到充分保障。
近年来,新疆产业持续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参访期间,各国媒体人士走访了多家制造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厂,深入一线了解发展现状。
在乌鲁木齐市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卓郎新疆智能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各国媒体人深切感受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与智能化水平。德国《社会主义》中国问题专栏作家沃夫冈·穆勒表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质量、内饰以及燃油发动机性能方面,已经可以与德国汽车相媲美,并且价格更具竞争力。”
刚果(金)知名专栏作家、时政评论员恩松戈参访喀什市的一处水稻种植基地后表示,他的国家也有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但目前还处于手工种植阶段,规模小、产量低,非常期待未来两国能就水稻种植领域展开更多的技术合作。“在农业合作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替代中国。”恩松戈说。
增进民生福祉是新疆发展的根本目的。近年来,新疆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通过就业、教育、医疗等系统性工程,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喀什古城正值旅游旺季,各国媒体人一早赶来观看开城仪式。2010年,政府投资70多亿元启动喀什古城改造项目,5年内完成4.9万户居民危旧房屋改建。如今,依托特色传统建筑和全面提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当地居民通过旅游业实现了稳定就业。居住在古城内的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创办的“古丽的家”已发展到两家分店,生意日益红火。
来自加拿大的自媒体博主贾马尔·阿尔沙里夫录制了在“古丽的家”体验民族歌舞的全过程。他表示,“喀什古城是现代发展与遗产保护平衡的生动范例。文化遗产很重要,但也应借助新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为人们创造更多机会、更轻松的生活和更繁荣的未来。”
新疆教育的发展同样吸引了研讨班成员的关注。在参访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14村幼儿园时,各国媒体人士看到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们正沉浸在快板、剪纸、积木等多样活动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健康、积极的状态。”《北欧时报》首席执行官兼主编佩尔·马库斯·安德松被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所感染,“免费的教育、健康的饮食、多样化的活动,允许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入学,这些都很有意义。”
此次参访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6场座谈,围绕新疆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议题,邀请专家与各国媒体人面对面深入研讨。现场气氛热烈,媒体人积极提问并分享观点。
澳大利亚《亚太防务报道》及《亚洲防务评论》主编伯格曼对新疆表现出浓厚兴趣,全程用纸笔认真记录。他坦言:“这里的情况和我之前预想的有很大不同。我们欣赏了当地人的工艺品和歌舞表演,尤其是在首站的新疆博物馆,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充分尊重。”他还表示,返回后除撰写文章外,还计划制作一期播客节目,将真实的新疆呈现给澳大利亚受众。
来自丹麦的学者尼尔斯·汉长期关注美国对他国的干预行为。他指出,西方媒体炒作的所谓“强迫劳动”和“种族灭绝”,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战手段。“来新疆看看吧。”他诚恳地表示,“这是了解真实情况最好的方式。”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