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关注点在哪儿选题就跟进到哪儿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王丽婷   “检察官的表情是需要严肃点儿,但也不能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要透着一种亲和力才好……”9月1日,在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检察院趣味普法“三个诸葛亮”创作团队系列普法剧《李大头之心动陷阱》拍摄现场,干警代表边看“演员”的表演边说着自己的建议。这是普法宣传团队拍摄的第9部系列普法剧。   干警在故事里讲法律,群众在笑声中受启迪。   2023年5月以来,魏都区检察院积极探索打造“三个诸葛亮”新媒体普法平台,以《李大头受骗记》系列普法剧为主导开展普法宣传,不仅增强了法治宣传效果,还有效助推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实落地。

群众视角

  如何才能创作出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作品?魏都区检察院党组一直在思考。   “诸葛亮治蜀期间,因爱民备受蜀中百姓爱戴。既然工作室冠以‘诸葛亮’的名字,就应该从‘为民’的角度出发去选题,这也符合检察机关的属性。”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洁的话引起了宣传干警的深思。   魏都区检察院普法宣传团队坚持“群众关注点在哪儿,作品选题就跟进到哪儿”的理念,以群众视角讲好检察办案故事。   针对频发的电信诈骗案件,为提高老年人的防诈意识,魏都区检察院普法宣传团队策划推出了普法情景剧“李大头系列”之一——《李大头受骗记》。全剧节奏轻快、剧情幽默,让观众在欢笑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目前,“李大头系列”已完成8期。普法宣传团队还邀请许昌市曲艺家协会专业老师,在李大头系列基础上改编成小品《反诈“斗士”》,由原班人马出演,将李大头从荧幕搬到社区。

聚焦主业

  “说一千道一万,检察业务工作才是普法宣传永远的源头活水。”魏都区检察院检察长田伟召对新媒体普法宣传的创作提出建议。普法宣传创作团队聚焦检察业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故事、讲透法理,不断提升品牌的“含金量”。   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在食药安全、耕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时刻守护着群众的美好生活,针对群众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了解有限的问题,普法宣传团队运用动画制作技术,将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办理的真实案例与传统三国典故相结合,打造出古今元素融合的《漫“话”三国》普法微动漫,提醒群众发现公共利益受损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   在新媒体作品《劫乌巢曹卒购散油 侵公益魏检促整治》中,故事以官渡之战火烧乌巢为背景,讲述了“曹军”因购入散装汽油引发危险,通过“检察机关”向“丞相府”发出检察建议,促进销售散装汽油问题整治,消除安全隐患。《漫“话”三国之一“麦”相承为苍生》则以耕地保护为切入点,采用古今对望的形式,以曹操割发代首以护麦田的典故,引出检察机关为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各方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   这些作品的成功推出,使检察业务部门参与宣传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竞相报送案例,并推荐干警出镜参演。目前,干警“演员库”已壮大至30人。

融合文旅

  熙熙攘攘的曹魏古城,贴满三国人物的旅游专线,三国人物角色扮演……近年来,许昌旅游频频“出圈”。   受当地“三国+文旅”的启发,魏都区检察院敏锐抓住许昌旅游“出圈”的契机,主动联合区文旅部门,将传统三国文化与检察业务相结合,打造“三国+检察”模式,借助动画形象将严肃的法律知识通俗化,并将《漫“话”三国》植入曹魏古城、三国主题旅游线等场景,实现了法治宣传与城市文旅流量共享,极大提升了普法覆盖面与场景感染力。   魏都区检察院与文旅部门紧密合作,普法宣传作品在文旅部门设置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检察干警在实景剧演出现场、三国文化旅游节等文旅热点活动中设立普法宣传点,开展法律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普法宣传走深走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