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改革是资本市场的天然基因,开放是资本市场的鲜明标识。“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推出了一批牵引性强、含金量高的标志性改革开放举措。即日起,本报推出“‘十四五’答卷:资本市场这五年”栏目,从投融资改革、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等方面,透视资本市场五年来的改革与发展。
◎记者 张雪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2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系统总结了五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积极成效。发布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我国资本市场正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投融资两端协同发力、制度供给持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
“十四五”期间,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成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变革的重要里程碑。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注册制已形成“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成熟机制,科创板“5+2”标准、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显著提升了融资效率。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已过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在科创板形成集聚效应,资本市场“含科量”显著提升。
改革不仅体现在入口端的包容性提升,更通过“放管结合”优化市场秩序。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放’与‘管’的辩证统一,正是新兴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通过严把入口关、优化定价机制、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注册制在提升包容性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推动市场生态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一个高质量的市场生态,关键在于吸引并留住着眼于长期价值的中长期资金。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是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关键。针对“短期考核与长期目标失衡”痛点,证监会联合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财政部提高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权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年金考核从“当期收益率”改为“近三年累计收益率”,金融监管总局扩大险资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上调权益资产比例上限。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中长期资金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赋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达2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8%。
在诸多中长期资金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在支持早期创新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规模达14.4万亿元,在投项目中,74%投向中小企业、50%投向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私募基金的活跃,正是“十四五”期间投融资环境系统性优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上市公司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投融资环境的优化本质上是制度红利的释放。通过创设科创板做市商制度、优化ETF产品生态、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机制,市场吸引力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沪深两市增持金额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个人养老金可投公募基金名录扩容至297只,权益类指数基金成为重要配置工具。这种“长钱长投”的正向循环,不仅提升了市场稳定性,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稳定的资本供给。
除了对内优化投融资环境,“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也迈出坚实步伐。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后,新增13家外资控股金融机构;QFII/RQFII持股规模突破9400亿元,境外机构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渠道畅通。通过深化跨境监管协作、优化境外上市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正加速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在扩大开放、引入外部活水的同时,证监会同样着力苦练“内功”,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实现新的提升。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方面,证监会推动“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严打财务造假、强化公司治理、活跃并购重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财务造假线索移送数量增长三分之一,违规减持行为被责令购回并上缴价差,上市公司分红规模持续处于高位。这些举措共同推动市场从“融资端改革”向“投资端保护”延伸,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
从科创板试验田到全面注册制落地,从长钱入市破局到并购重组提质,改革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当前,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企业加速上市,ETF市场规模跃居亚洲首位,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稳步推进,标志性成果彰显着改革成效。展望未来,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优化退市标准、完善减持规则,并推动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