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五师九○团四连文冠果种植基地,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翟霖宇(右)和新疆俏军嫂供应链有限公司红薯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学丽看着出土的红薯喜笑颜开。白雪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立秋一过,五师九○团四连的文冠果基地再次热闹了起来。只见犁铧深翻,泥土芬芳,一垄垄“西瓜红”红薯破土而出,颜色饱满、模样喜人。工人们低头忙碌,分拣、装筐,动作熟练。货车来来往往,将刚刚出土的红薯运向市场。
“这批红薯,甜度高、品相好,早就被客商订完啦!”新疆俏军嫂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俏军嫂合作社”)负责人边秀蓉笑着说。
2021年,团场开始打造文冠果种植基地,盘活退耕还林地。这种树耐寒、耐旱、耐盐碱,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而且种仁的含油量超过50%,经济价值非常可观。但文冠果是一种生长周期较长的树种,前期投入大,要到四五年后才进入盛果期。“怎样让土地在未进入盛果期也能有效益?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四连“两委”成员刘腾飞这样说道。
既然文冠果是长期作物,何不利用林下空间做文章?四连打起了“文冠果+”的主意——在果树还没长大成材之前,先种一茬“矮个子”作物,让“一地生两金”。
经过多方考察,四连最终选定了“西瓜红”红薯和紫薯。“红薯生长期短、市场好、效益高,最关键的是,它和文冠果互不干扰。”刘腾飞解释道。
今年,俏军嫂合作社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尽管2024年他们小规模试种过几个红薯品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次种植规模扩大到400亩,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边秀蓉看中四连,是有理由的。“当初栽文冠果树时,我们就考虑到了未来的林下利用,树间距留得宽,有8米左右。高矮搭配,谁也不碍着谁。”边秀蓉说。
4月,合作社组织工人抢农时、栽秧苗。技术员在地里来回走动,不断叮嘱:“株距30厘米,深度15厘米,每亩差不多2200株……”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成活率。
林下种植,并不是简单“种下去”就行。它需要更精细的管理。合作社推广节水滴灌,把水肥精准送到作物根部;坚持绿色防控,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虫,杜绝农残。
“林下土壤有机质高,虫害也少。”边秀蓉抓起一把土,语气笃定。“但杂草长得快,我们都是人工除草,绝不用除草剂。”夏天天热,工人们清晨五时就开始干活,赶在中午前收工。既避开了高温,也保证了管护质量。
到了块茎膨大期,合作社专门增施钾肥,促进果实生长。
“红薯不怕旱,但怕涝。文冠果林排水好,正好适合它。”边秀蓉说。看见红薯垄一天天裂开,她知道,地下的“红疙瘩”正在长大。
收获时,产量超出预期。林下红薯亩产平均达2吨,品相优良——“西瓜红”红皮橙心,软糯香甜;紫薯富含花青素,营养价值更高。产品刚上市,就因品质好被抢购一空,亩效益超过1500元。
“这相当于同一块地多收了一季。”边秀蓉高兴地算账,“文冠果进入盛果期后,亩产油料价值能上万元。现在套种红薯,既提前见了效益,还省了林地管护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为职工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合作社长期雇用20多名工人,采收旺季时用工超过50人,人均日增收15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啦!”正在分拣红薯的李大姐笑着说。
400亩林下红薯迎来的丰收,不仅是农业的成功,更是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实践。
九○团四连的探索,是团场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团积极打造特色经济林基地,通过文冠果与红薯、西葫芦等作物的套种,走出一条既“保生态”,又“促增收”的新路径。
“文冠果种植改善了生态,林下作物赚来了效益。我们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刘腾飞说。接下来,四连还将继续推广“林下药物”“林下蔬菜”等间作模式,打造更多元的林下产业体系。
夕阳西下,文冠果林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为丰收鼓掌。新翻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正待新一轮的播种与希望。
边秀蓉望向这片土地,眼中充满信心:“明年我们还要扩大面积,引进新品,让更多土地生金产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