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大城之治,千头万绪。在繁华的北京,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的需求也愈发多元化。要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就必须提高民生实事的精准性,把有限的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每月一题”的专项治理策略聚焦关键问题,逐步拓展治理范围,力求既治标又治本,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每时每刻的市民诉求监控与相对集中的问需于民相向而行,北京从“政府端菜”转变为“市民点菜”的大城之治更加活力四射。
2026年,北京市将继续办理一批重要民生实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9月18日起,北京开始征集市民群众对2026年重要民生实事的意见建议。当市民的“心上事”有更多机会变成政府的“上心事”,大城之治的“幸福底色”也就有了更浓重的色彩。
每年此时,都是北京就次年重要民生实事问需于民的时候。今年的意见征集时逢“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制定的关键时间节点,又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北京的首次重要民生实事意见建议征集,因此备受关注。处在这一承上启下的年份,如何增强城市动能,开展城市更新,如何将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如何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如何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都需要将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市民的切身感受融为一体,将市民群众的突出诉求转化为大城之治的首要关切。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些年北京依托市民意见建议征集确定的重要民生实事就会发现,精准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维度,精准聚焦市民在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五个方面的需求新特点,科学谋划重要民生实事清单,并通过专项监督、监测评价等方式推动民生实事落地,已成为北京确保民生实事精准回应市民群众突出诉求的好办法。而随着每年开列有几十件重要实事的“民生清单”变成一张张“幸福账单”,北京也就在持续破解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中,向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不断迈进。
大城之治,千头万绪。在繁华的北京,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的需求也愈发多元化。“旧改何时启动,能否轮到我们小区?”“新能源汽车增多,是否可以增设充电桩?”“家门口的小学能不能再增加一些学位?”“我们社区居家老年人配餐送餐服务何时能够到位?” 这些疑问,都体现了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新期待。对于一座超大城市而言,将每年有限的财力全部用于解决市民多样化的诉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要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就必须提高民生实事的精准性,把有限的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
比如,梳理2025年北京34件重要民生实事我们就会发现,在问需于民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民生实事,不仅将着力点放在了市民普遍关切的突出诉求上,更是将量力而行的过程意识贯穿其中。为办好“小小孩”“老老人”这些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实事,北京一方面推进幼儿园办托、专业机构托育、社区嵌入式托育、单位办托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服务,一方面在“老老人”数量较多的区域,新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普惠养老服务,并优化调整养老助餐点布局。而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宽一些就会看到,整个“十四五”时期,北京每年的重要民生实事都在不断推动涉及“小小孩”“老老人”问题的解决。正是在年复一年久久为功的努力中,北京在相关领域补齐短板弱项的成效日显,解决市民突出诉求与政府财力所及之间求得了平衡。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确保民生实事精准回应市民群众突出诉求,这次意见建议征集只是一次主题相对集中的活动。自2021年起,北京依托12345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和治理难题,从而确立了“每月一题”的专项治理策略。这一机制通过聚焦关键问题,逐步拓展治理范围,力求既治标又治本,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每时每刻的市民诉求监控与相对集中的问需于民相向而行,北京从“政府端菜”转变为“市民点菜”的大城之治更加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