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进:陈寅恪来成都最想见的人


林思进 图据四川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陈寅恪 图据文汇报

  成都少城公园内八十松馆。图据四川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林思进书法作品。图据四川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馆藏林思进《清寂堂集》。图据四川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陈继明

  林思进,蜀中大儒,以渊博学识滋养一代学人。作为清末民初蜀中“五老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和学术,为时人景仰。

1

林思进成都执教30多年

  林思进,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成都华阳(今双流)人。他是一位乡愁浓厚的诗人。1911年夏天从北京归隐故里成都后,林思进主动请缨出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一职。两年之后开馆,馆内已有中文书籍30余万册,其中不乏善本、钞本、孤本,编书目15册,外文书籍也大量收藏,整个规模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他还在图书馆种松80株,号称“八十松馆”。

  1918年,四川省图书馆规模既成,林思进遂辞去馆长一职,就任当时在成都梨花街的华阳中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教学生涯。从1927年开始,他又执教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高校。

  在当时的成都,人们常常可以见到车后跟着一个书童的私家黄包车从爵版街出来,不疾不徐地赶往成都的高校。车上的林思进气度不凡。他在大学里先后讲授《史记》《汉书》《中国文学概论》等课程。据学生回忆,林思进讲课特别生动,常常摇头晃脑吟诵文章的精彩曲折处,然后眼睛从眼镜上框扫视全场学生,仿佛在问:“你们懂了吗?”不少学生日后都成为古典文学与史学的佼佼者,林思进因此被尊为“老宿”。

2

陈寅恪尊称他为林老

  1943年12月,陈寅恪受聘于成都燕京大学,举家来蓉。以学识渊博和性格孤傲著称的他,到了成都最想拜访的人就是林思进。林思进早年在北京与陈寅恪的父亲、诗人陈三立曾结社唱酬;陈寅恪自己也读过林思进不少诗文,对其道德文章深有了解。到了成都后的次年春节人日,陈寅恪即到爵版街清寂堂拜见林思进。下车见及林思进,陈寅恪立即跪下磕头,口称“伯父”,随即又恭敬地献上亲撰的一副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林思进连连摇头:“这太过誉,我不敢当。”自此以后,两人多有来往。

  陈寅恪在华西坝讲授白居易诗歌,林思进也前往捧场。一两年后陈寅恪双眼几乎失明,心境颇差,为此集昔人诗句为对联:“今日不为明日计;他生未卜此生休。”林思进劝慰道:“君有千秋之业,何得言此生休耶!”陈寅恪闻言,顿觉醒悟。其后在世的二十多年中,他屡屡向人说起林老此语对他极具支撑之力。

3

他用楹联为爵版街正名

  林思进素好楹联,其楹语“言雅格高”。他用楹联为爵版街正名亦传为美谈。爵版,系明清官场的常用之物,上面写有姓名、官衔等,犹如今日之名片。收藏这种印制名片的木板库房称“爵版库”,后来库房附近地方形成街道,便命名为“爵版街”,但因音讹字误而被民间称为“脚板街”。对此,林先生特地撰写了一副门联,为街名正本清源:

  天爵乃尊,湛冥自贵;

  大版为业,传颂无穷。

  因德高望重,林思进在成都名胜多有题咏。1927年重阳节,他游览青城山,应青城山当家彭椿仙的邀请,为天师洞撰联:

  灵槎果有仙家事;

  紫箫来问玉华君。

  杜甫草堂名联集萃,“花径”处林思进也撰了一联:

  花径故依然,为公拥篲(huì)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

  兵戈犹未已,笑我搘(zhī)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1943年,当林思进来到锦江畔的望江楼时,触景伤情,当年去日本、到北京的羁旅行愁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挥毫写就了一副饱含惆怅和伤感的楹联:

  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联以鲜丽的景色反衬哀愁,倍增其哀;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对仗工稳,声韵兼美,堪称佳作。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